中國著名大型水庫
1、三峽水庫
三峽水庫,是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蓄水形成的人工湖泊,總麵積1084平方千米,範圍涉及湖北省和 重慶市的21個縣市,串流2個城市、11個縣城、1711個村莊,其中有150多處國家級文物古跡,庫區受淹沒影響人口共計84.62萬人,搬遷安置的人口有113萬。淹沒房屋總麵積3479.47萬平方米。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,總庫容393億立方米,形成總麵積達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。
2、龍灘水庫
龍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是由中國大唐公司、廣西投資(集團)有限公司、貴州省基本建設投資公司按65%、30%、5%組成的股份製公司,公司全麵負責龍灘水電工程建設和生產管理。龍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設立了9個部門,即:總經理工作部、工程建設部、計劃合同部、工程技術部、機電物資部、財務管理部、移民環保部、人力資源部、黨群工作部。公司正式員工有84人,平均年齡39歲。為了保證公司工作的正常開展,同時聘用了6名專家和 60名輔助人員作為必要的補充。
3、龍羊峽水電站-水庫
龍羊峽水庫位於青海省,位於黃河上遊青海省共和縣和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穀,上距黃河發源地1684公裏,下至黃河入海口3376公裏,是黃河上遊第一座大型梯級電站,人稱黃河“龍頭”電站。龍羊峽水庫建成於1986年,水庫重要景觀有土林國家地質公園,黃河龍羊大峽穀,龍羊湖景區,當家寺景區等。水庫適合釣魚。
4、新安江水庫
新安江水電站建於1957年4月,是建國後中國自行設計、自製設備、自主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力發電站。其位於杭州建德市新安江鎮以西6公裏的桐官峽穀中,一江碧水逶迤東去,宛如一個巨大的天然空調,給這座小城帶來獨特的小氣候,使新安江成為名聞遐邇的旅遊休閑度假勝地。庫區於1957年3月10日開始,至1971年6月,淳安、遂安兩縣共淹沒49個鄉鎮,1377個自然村,移民累計29.15萬人,其中在縣內安置的82544人,在省內桐廬、富陽、德清、金華、常山、蘭溪等14個縣安置的約14萬人,安置在江西省64680人,安徽省5630人,其他省市1293人。
5、丹江口水庫風景名勝區
( 風景名勝 )
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水庫,於1958年始建,1973年竣工,水域麵積126萬畝,蓄水總量達290億立方米。興建於60年代的丹江口水庫,位於漢江中上遊,伏牛山和秦嶺餘脈交接處,水域麵積400平方公裏,橫貫鄂豫兩省。2017年,湖北省丹江口水庫風景名勝區,入選第9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。水庫總麵積846平方千米,被稱為漢江的天然水位調節器,有“亞洲天池”之美譽。
6、大七孔水庫
大七孔水庫位於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,大七孔水電站以發電為主,是貴州水頭最高、裝機規模較大的水電站。電站位於荔波縣王蒙鄉,漳江支流方村河梯級開發的最後一級,距縣城18公裏,為引水式開發。控製流域麵積1320平方公裏,年平均流量30立方米/秒,電站設計水頭332米,設計流量18立方米/秒,設計總規模3㗱6000千瓦,年發電量2.54億千瓦時。
7、永豐水庫
永豐水庫是淠史杭灌區瓦東幹渠上的重要反調節水庫,始建於1966年,水庫以灌溉為主,兼有防洪和養殖綜合效益。集水麵積31.4km2,設計灌溉麵積9萬畝,樞紐建築物有大壩、泄洪涵、進水涵、灌溉涵、非常溢洪道和防洪節製閘等。
8、新豐江水庫
該圖片由注冊用戶"一邊旅行"提供,版權聲明反饋
萬綠湖是華南地區第一大湖,又名新豐江水庫,是華南最大的生態旅遊名勝,因四季皆綠,處處皆綠而得名,是1958年籌建新豐江水電站時,在距廣東省河源市僅6公裏的新豐江下遊的亞婆山峽穀修築攔河大壩蓄水而形成的。1993年,其被國家林業部規劃為國家森林公園,2001年被授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,2002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旅遊區,距廣州、深圳均在200公裏以內,堪稱是珠江三角洲的“後花園萬綠湖是依托新豐江水庫建立起來的風景區。
9、小浪底水庫
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黃河的關鍵水利工程。1991年9月12日進行前期準備工程施工,1994年9月1日主體工程正式開工,1997年10月28日截流,2000年初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,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部完工,主要功能為治沙防洪,輔助功能為發電,被世界銀行譽為該行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項目的典範。南岸黃鹿山為該景區最高點,從那裏可俯視大壩全景,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景色。
10、豐滿水庫
豐滿水庫是中國東北大型水庫。又稱“鬆花湖”。位於吉林市東南24公裏。有鐵路、公路相連。始建於1937年,經50年代以來的改造、擴建,已建成以發電為主,兼有防洪、灌溉、航運、養殖、旅遊之利的水利樞紐工程。水庫大壩高95米,長1080米。豐滿水庫以上為高山區,山嶺重疊,河穀狹窄,且水量豐富,是水力開發的理想河段。水庫區的氣候特點是:冬季漫長寒冷,夏季濕潤多雨,日照充足,四季分明。庫區以上流域植被良好,水質總體良好,2005年環保部門鑒定為Ⅳ級水體(總氮超標),含沙量較小。
11、天生橋一級水庫
天生橋水庫,是建設國家級水電站——天生橋水電站,而形成的人工湖泊,攔湖大壩始建於1991年,壩高180米,1994年底實現截流,1997年底下閘蓄水,總庫容108億立方米,集水麵積50139平方公裏。天生橋一級水電站是紅水河梯級電站的第一級,位於南盤江幹流上。工程以發電為主,水庫總庫容102.6億立方米,調節庫容57.96億立方米,為不完全多年調節水庫。
12、三門峽水庫
三門峽水庫是黃河上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。1953年是我國由經濟恢複階段走向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的第一年。在水利部長和黃河水利委員會的要求下,在周恩來具體負責下,經過與蘇聯政府商談,決定將根治黃河列入蘇聯援助的156個工程項目。1958年11月25日,三門峽工程開始黃河截流
13、東江電站水庫
東江水庫位於湘水一級支流耒水上遊,資興市東江鎮上遊11公裏的峽穀處。控製流域麵積4719平方公裏。占耒水流域麵積39.6%,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645毫米,壩址多年平均流量144秒立米。多年平均徑流量45.4億立米,實測和調查曆史最大流量分別為 5310 和8400秒立米。
14、柘林水庫
柘林水庫,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、武寧縣之間,因位於廬山之西,又被稱為:“廬山西海”。是在永修縣柘林鎮築壩攔截修水而形成的以防洪、發電、灌溉、養殖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庫。以柘林湖之名和雲居山佛教聖地聯合列為:“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”、“中國最美的湖光山色”。
15、白山水庫
第二鬆花江上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、航運、養魚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,為第二鬆花江幹流已開發梯級水電站群的首座樞紐,下距紅石水庫、豐滿水庫壩址分別為39千米與250千米。水庫地處吉林省東部山區樺甸與靖宇兩縣交界處,集水麵積1.9萬平方千米,占第二鬆花江流域麵積的25.9%。工程於1958年10月開工,1962年6月停工緩建,1975年複工,1992年6月完工。
16、劉家峽水庫
劉家峽水庫位於黃河上遊,位於甘肅臨夏永靖縣/城西南1公裏處,距蘭州市75公裏,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,中國自己設計、自己施工、自己建造的大型水電工程,竣工於1974年。為黃河上遊開發規劃中的第七個梯階電站,兼有發電、防洪、灌溉、養殖、航運、旅遊等多種功能。水庫地處高原峽穀,被譽為“高原明珠”,景色壯觀。
來源:網絡資源 不分排名前後 供市民參考 若有錯誤請留言指正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本文由耳順之年網发布,不代表耳順之年網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r15ct.lapkov.com/A19k50/3468.html